得乎明月今夜白
发表于 2009-1-19 10:50:47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释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从此,孟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得乎明月今夜白
发表于 2009-1-19 10:52:26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请注意:】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jazzcool
发表于 2009-1-19 10:54:00
咱妈妈生日快乐~~啊哈哈
得乎明月今夜白
发表于 2009-1-19 11:36:57
今夜会异常特别~值得纪念~为两位令人骄傲的母亲过生日
孤风月影
发表于 2009-1-19 12:35:03
祝妖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筱篠
发表于 2009-1-19 13:11:42
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暗夜↘兲岆℡
发表于 2009-1-19 13:23:36
哦....今天刚上来就看到大家给我老妈的这么多祝福...
真的是谢谢大家啦~~~~houzi07
小灵仙儿
发表于 2009-1-19 14:17:58
小坤说的很对的说。
得乎明月今夜白
发表于 2009-1-19 17:11:49
小年
【节日来源】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暗夜↘兲岆℡
发表于 2009-1-19 17:49:37
小坤说的很对的说。
小灵仙儿 发表于 2009-1-19 14:17 http://www.hearfish.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什么就说的很对~~~houz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