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这是铭刻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黑色”数字。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伤亡惨重,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
/ t$ a& q) A0 C- `2 `+ _ L0 o& h b I9 e. ], V
转瞬30年。唐山大地震这道深深的伤痕,已经镂刻在许多人的心中。我们纪念灾难,我们记住灾难,都是为了远离灾难。
+ C P& F7 w2 ^- _0 \+ R% M9 C
- I$ t* V# e! Q8 z) {' a0 t记住灾难——让我们留下遗迹- d/ W6 `; q. s+ \
! _/ C7 L% Q: s1 g+ c6 }
如今的唐山,已经很难看到地震残存的痕迹。站在市中心的凤凰山上环顾四周,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
, G. H- ~0 p; V& l
" h5 s& o0 V' _4 C$ |大地震后,唐山人民仅用10年时间,就在废墟瓦砾上建起一座宜居的新城。1990年,联合国授予唐山“人居荣誉奖”,这是中国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人居奖”。
7 s$ j# w+ \0 y$ E4 z: e4 a& F# U0 u9 Z: Q4 i( c; T
历经风雨、重建家园的唐山人并没有忘记那段黑色的岁月。30年前的大地震之后,唐山市共保留了7处地震遗址: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唐山陶瓷厂办公楼、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唐山十中院内地表错动、吉祥路树行错动、唐柏路食品公司车库、河北矿冶学院(今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楼。这些遗迹展示了当年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和地震对各种建筑物及地面的破坏情况。# m3 H4 [+ U# @3 E9 C. r$ N
- v0 ]& @6 x0 w& E+ s# n. ]
其中,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及原唐山十中的地震遗址,今年还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中国仅有的几处地震遗址“国保”单位。1 ?& Q/ K6 O1 H9 X8 `* A$ p( t" }
2 k- ^! @! G' u; a1 e唐山大地震中,坐落在唐山市的河北理工大学建筑物倒塌7万多平方米,21万册图书被烧毁,全院因地震死亡1247人。校园内原图书馆1975年动工兴建,1976年7月即将竣工时被震毁。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唐山市地震局筹措资金50万元对原图书馆楼地震遗址以及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的环境进行了维护改造。
# h( }" G! c, i( N$ x! [
* t% a; t+ Y( p% K' {6 `在原图书馆楼前,建起了一座汉白玉大理石刻制而成的纪念碑,设计为呈“M”形打开的一本图书。图书象征该遗址为图书馆楼,“M”(地震震级的代表符号)代表地震事件;纪念碑左侧上方一个小圈连着一个大圈,小圈内为震源机制,大圈为时钟,指向3时42分。两个圈相连寓意唐山大地震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唐山人民与全国人民心连心。纪念碑下方刻有日历,记录了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即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纪念碑右侧为中英双语碑文。2 T4 r; G+ a3 ]5 |5 |
7 e, M( w5 h2 R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地震遗址基本保持了震时破坏的原貌,建筑结构的破坏形式极为典型,是非常珍贵的自然灾害型遗址,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A% Y, C5 q( l* N* |
" i5 L, X$ L- Q1 k于1959年5月建成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总建筑面积23800平方米,在唐山大地震时处于极震区,现存9000多平方米。这处遗址作为大型厂房车间建筑物震害典例,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力学、地震地质学等学科教学、科研、考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参观考察。
, c7 z& K- g/ ]9 i z, Y+ s' b$ n2 n8 z
记住灾难——让我们懂得自救 ^& Q, A, F7 l2 B; J3 {' z
9 T& T0 ^. r% R$ j$ \/ b2 L/ L. G6 V: @“唐山大地震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了解地震,没有应急意识,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一位地震专家忧虑地告诉记者,“30年过去了,作为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欠缺。”* I& o# Q1 U' m1 C: {+ H7 F; f
/ K. I& b$ z" `, `# X# \在总结去年江西九江地震受灾情况时,专家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伤亡案例都不是直接在震动中死亡的,而是在慌乱中逃跑躲避时,被坍塌的砖块砸死或砸伤的。可以说,地震发生时应对办法的缺乏加重了地震的损失。
4 `# L! r+ \/ O
: e8 N4 q+ Q$ t m/ y. X4 e) A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介绍,大地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所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U* d! ~- y& H4 |
! j" S7 l$ n( ` |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震动12秒钟左右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救机会。地声78%出现在震前10分钟内,到临震十几秒时声响最大。据经验,临震时往往先听到“呼呼”声,接着是“轰轰”声,继而为“咚咚”闷雷声,之后地面开始振动。地光是地壳内喷溢出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所致,其开头有带状、片状、球状、柱状等,颜色以蓝、黄、白居多。6 a5 ~2 k# E4 u O* _8 t! S
0 f' }+ J2 a, l" I8 r$ H* q&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地震发生时较好的办法是保持镇定,就近避险,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如来不及跑到安全的室外,可暂时躲避在室内坚硬的家具下或内墙角处,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地方暂避一时。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身体应采取的姿势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点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 h- P# u x' E2 G3 ~' b3 g* |& ^6 P- y7 `, C @
历次大震的幸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观察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判断有大震来临,迅速采取措施避险而保全了生命。根据对唐山大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