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阴真经》在唐朝就有,其作者不祥。最初全经文共364个字;后经他人改成千余字,而且加上了“九阴白骨爪”等根据《九阴真经》所创的武功。到南宋时期,传于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之手;经其参悟又加上了“九阳神功”即“先天真气”。本文就是根据王重阳所流传下来的《九阴真经》整理而成。 0 ^8 k; f" _% [5 e u ]/ g
《九阴神功》又名《先天真气》乃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所创,为《紫霞神功》、《太清罡气》、《玄门罡气》之鼻祖。此功为玄门罡气类神功,也是速成玄门内功。所练之先天真气是一种至阴至柔的罡气,比太清罡气之威力更甚。并且有自动防身之效,为练就金刚不坏身之无上
; V- U6 I# E# i0 W# l% E # Z( S* s% \' z
3 h3 M; r% D# F3 E
% N: _1 K3 ?1 i4 a( I+ `1 }6 L 上卷 * j$ c9 J9 ]/ m7 [! l7 A K, t' k/ h
玄功。
! t3 ]- I3 q* g) ?1 s# S, h) B, ~ 正功 1 ?4 f) p! N/ C* ^ X% S6 R1 Y3 i
第一重 / _% D, k* E$ R/ _4 f7 E
口诀:子午卯酉四正时,归气丹田掌前推。 ( Z2 S2 z, J" t3 ^7 u. I
面北背南朝天盘,意随两掌行当中。
* @8 ]' R \& N* r) J6 c0 W 意注丹田一阳动,左右回收对两穴。
x: `3 W7 A! X/ w* G4 ] 拜佛合什当胸作,真气旋转贯其中。
9 D: W4 G; L% i; Z9 b# r 气行任督小周天,温养丹田一柱香。 $ R/ M0 y: C* V. E) c
快慢合乎三十六,九阳神功第一重。 4 z* k6 G# S: r- d4 Q9 ]
每日子、午、卯、酉四正时,找一阴气重的地方,最好为四高中低。面北而坐,五心朝天 : L8 X R2 d2 ^) }3 f( F5 h' l( ~
,静心绝虑,意守丹田,到一阳初动之时,双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引丹田之气沿督脉上
3 e* n* ] E2 s7 y( }/ v# Q 行,任脉下归丹田。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由慢至快。气归丹田后,双掌前推,掌心向前, d* O( e* Q7 j; I' r; X/ m9 c
掌指朝天,真气随之行至两掌(真气只聚于两掌,切不可放出)。 + Y" v: a# c+ H4 _$ M* X- r d
双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对准气海穴,右手掌心对准命门
# z! A) I" H& @0 ?0 \& v 穴,真气随手式成螺旋状贯入气海、命门两穴。汇于丹田内。如此意守下丹田一柱香的时间。
a- N# Z! ?$ L$ [: t0 H 待此功练有一定功力,能收发自如,有抗寒之功时可修第二重。 4 Y1 x8 H0 v8 V" J9 H6 W" V
第二重 ( E* b7 A/ ]" G7 z
口诀:极寒午时正,独坐寒冰床。 7 |+ P% m s; H
裸体面朝北,气行小周天。
6 \* {5 H3 E( z" d( l 五心朝天式,打开丹田门。 * U! @8 n$ A9 a3 i+ v
寒气螺旋入,收发当自如。
& C+ y& S" [" B! r$ Y 合和汇丹田,落雪雪不化。
% }* @" ?2 U3 p; o, m" j 缩如一寒珠,雪落无化雪。
! ]& C' C7 D K7 o 扩为雾环身,九阴第二重。
n! U" U* L3 K1 @. i+ j6 v% U' s 每日午时,找一极寒之地,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于寒冰床上(一种玉、一年四季都如 * F! D% }) V. f* K$ i* \) l
寒冰一样)。今人练习可在冰或雪上练习,静心绝虑,启动周天三十六圈,意守丹田片刻,打
/ a _8 X" {# C7 g5 B6 x+ w) V 开气海、命门两穴,分别成螺旋状入寒气,吸一柱香的时间后,关闭以上两穴,丹田内有一寒
) `/ `$ M+ p7 J! |% ? 球再不停的旋转,越转越大,至到隔体三丈远,收回。如此反复八十一次,练到雪花落体而不
2 e/ ?2 B1 U t0 q4 \2 H 化,放气时雪花距体三尺不落为功成。 * ?" D7 t! q& O
第三重 j' V' `* O' m- k+ s: M/ P
口诀:法如第二重,阴阳互相克。 9 [1 O, d( x0 P, g3 ?+ [
意在修罡气,热火不侵法。 6 K- Y) D5 B$ E4 w- |$ c
阳中求真阴,九阴第三重。
% D P6 g, l* A- o8 T5 l6 R- a 每日子时,找一极热之地,坐于火鼎之上(今人练习坐在铁板上,下面加火,应慢慢加热
7 Q; z: W. K$ W ,以不能忍耐为度)。面北背南,五心朝天,静心绝虑,起动丹田寒气防止热气侵入,其方法 % I2 ^% U: E5 n4 F. [2 }. l
就是第二重所练寒气用以抗热量。就是“真阳中求真阴”。 % p: w9 W* E& K" p& z
第四重
/ o+ ~5 ?9 P% w" {7 ?9 n 口诀:法如第三重,阴合阴为生。 ; m- p4 T* f0 C+ c I. i
同为修罡气,静流极之法。 $ v7 i) I! Q( ]% K) ?
以阴练真阴,九阴第四重。 ) }4 A/ _; ^% _; g! q3 [7 e) G
不拘时间,找一静止不动的水池,五心朝天,坐于湖底,静心绝虑,水位不过脖子,运行
. A/ \0 d/ M# {+ g9 \, \2 M$ _ 丹田真气用以抗水之压力,其方法与第三重相同,待体入水,而衣不湿为成。
g: o; V- m9 y 然后找有流动河水中练,急流下练,而衣不湿为成。到此《九阴神功》成。如用掌把真气
' c" m- i$ O4 v" H2 z/ E 放出击人,就是催心掌。 1 l9 X% d- [/ ^1 N% r
第五重 u+ d8 ]6 R' `3 T" U' O7 [
采气大法
5 M; s" K" N$ d$ Q* N; F* v5 o 口诀:采气不在气,口闭双目开。
: X! A+ n9 i6 B; j2 B 玄机在于目,神气乾鼎聚。 5 w5 g$ ^* X8 z2 E; m1 W8 g
此法为增进内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内的精气,主要是修炼双眼,使双眼在对敌时能求 9 w2 W, V& S5 Y- ]* ~, ?; a
察分明,并有摄取敌人神魂之效。 4 {8 T5 x H o0 `1 c- U, c
每日太阳将出之际,站于高处,双眼平视太阳,带双眼发热时,意念太阳之气由双目吸入汇
) y; w/ s% T* G: g 于上丹田,吸汇到一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双眼收回,如此反复。
$ W- o" R5 e* }# u4 W 九阴真经补遗
: t$ U+ D0 j# p# a# P* N/ f第三重白骨练爪诀曰:白骨头上悬,幻化为二骨。阴精悬九穴,左右手中擒。合和为阴珠,吸阴吸精鬼。齐汇坤炉内,回返丹炉内。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于坟场中,意守丹田片刻,意守自身前后有九座坟,突然裂开飞出九个头骨,这时意念打开气海、命门两穴,射出旋转真气由小到大,把九个头骨给悬起来,位于本人头顶上方左右,缓慢旋转。从每一个头骨的两眼射出一条红气线,分别射入百会、玉枕、膻中,左右肩井穴,灵台、气海、命门九大穴道中,并且在每个穴道中渐渐汇聚成一个球,然后这九个红球同时从任督两脉汇于丹田,意守丹田使之气化合。然后运气两掌贯足真气,由于反向力,双掌抬起平胸,在贯入十指,十指突然变爪,这时意念那九个头骨互相幻化,变为两个头骨于胸前方。掌心外突把两个头骨吸入掌中,随后十指内扣抓住头骨,放出真气把头骨抓成十个小孔,然后吸回真气,同时吸取头骨内的阴精归于丹田。收功,温养丹田一柱香。至头骨隔空袭来抓成孔而骨不碎,九阴白骨爪成矣。练之此境界需配合外功练习即第四重。
4 ?4 e5 [/ T9 r; ?' C$ i* p 第四重外功诀曰:气至丹田贯十指,倒行古树狸猫功。抓石打铁练指力,内外合修白骨功。平常把内气贯于十指用以隔空取物,在以十指抓,练硬物,所用之物应由轻到重,由近到远。在者可以倒立于树旁,双脚依树,然后用十指抓树缓缓上行,以练指力。此重应与第三重同练。
* P3 T+ i/ x1 D% r, q8 J 第五重练到第四重此功已成,此第五重为加深功夫,其阴毒程度更甚。用古时棺材、蝙蝠血、砒霜三种物体加水加热后,用以漫手,再练内外功,这样手上有剧毒,以此手伤人无救。
1 j/ s( x# ~$ n) j L 《螺旋九影》 9 E! q/ C) T3 ^( f+ S& j) B7 q# I& T
《螺旋九影》为武林上乘轻功,集身法、步法、罡气于一体。可平地拔起数丈,亦可平空飞行万里,身体周围有一层自然罡气,可攻击外敌。练之上乘可幻化出九个身影,于佛门无上神功“莲台九现”有相同的功效。
4 F8 c& {/ F2 P9 Y8 O 第一重:室外练功,不准迎风,松去身体裹缠之物,活动一下全身关节,用意念放松全身筋、骨、肉、皮等。然后面北取五心朝天或盘坐,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下微收,双目平视,双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对,捧放于丹田处,意守丹田一柱香,接着双手轻轻向上捧,沿任脉路线至膻中穴处,双手变为捧莲花状即双手心相对,掌根相抵,掌指朝上,双手十指自然张开,接着上捧至头顶,同时缓慢吸气,意念随上捧之势,将大地之阴气由会阴穴成螺旋状吸入,经中脉上升以头顶百会穴成螺旋状射出;然后双手变掌心向下,并向下压到丹田处,同时呼气,意念随双手下压之势,将天上之阴精螺旋状吸入百会穴,经中脉由会阴穴成螺旋状射出,如此反复。
8 z9 ]$ y; ~+ q/ F 第二重:第一式:面北而坐,功接上重,五心朝天,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双手轻轻提起,掌心朝下,掌指相对放于中脘穴处,双手中指间距离约为一掌宽,双肩下沉,双肘下坠,双臂要“圆鼓”。意念会阴穴射出螺旋状阴气把身体旋入地下,至到地极处。突然螺旋阴气收回,身体如弹簧一样被弹回地面。
! w6 m. W" ]- O! @8 Z7 ?; Q' q 第二式:要领同。轻抬双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对,高举至头上方,双臂微曲,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意念百会穴射出螺旋状阴气,如飞机之螺旋桨,把人身托起,飞到九重天方为极限。此时人体在天空飘浮,突然阴气收回,人从天空掉回地面。
& r( e6 k- U$ B+ `# \* @# r 第三重: 5 ~ k( S) m# H- n0 V* ~
在第二重第一式的基础上打开气海穴,命门穴射出螺旋状真气,环绕身体自左到右,意念身体随螺旋真气之力上升,或平空飞行。同时在练功中加入有外敌入侵,不能入或击伤之意,可同时练习环身罡气。 ! Z2 ~8 f+ O# |# V
第四重:
% }) ?7 J# R* h4 ~; a 此为加深功夫,即在水中练习以上各功,要练同上。 |
|